何葆国的长篇小说《同学》中,故事的时间跨度二十年。这个跨度很有象征意义,大致和何葆国写小说的历史差不多。艺术上的成长真是太昂贵了,耗费的生命真是太多了。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出来,他就把生命奉献给了小说。为了小说,甚至放弃了安定的职业。二十多年,念几次大学,都毕业了,可是,他的小说总是充满了变数。
小说写中学毕业二十年后的聚会,显然不以乡土风物见长,却比较富于时代情趣。几乎每个人都有同学,从某种意义上说,同学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。哪个同学没有参加过同学间的聚会呢?但是我们还没看到文学对这个普遍现实的表现和开掘,现在何葆国写出了《同学》,他把我们所遭遇的现实变成了一个厚实的文本。对于所有参加过和准备参加同学聚会的人来说,这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优秀小说。一群进入中年的人物,其精神状态和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动莫不密切相关。何葆国并没有把目光仅仅局限于聚会那短暂的时限,而是让想像力在筹办同学会的三十天里游动,二十年人生经历,几十个人的命运,像多棱镜一样折射出多元的精神光谱。每个人的故事相对独立,又犬牙交错,最后,又都汇总在“同学会”的场景中。作家施晓宇看了这篇小说后,作出这样的评价:“这世界变化太快,我们还能看清同学的脸吗?”
“还能看清同学的脸吗?”这样的问题,隐含着一个前提,那就是当年是很熟悉的,闭上眼睛都能驱遣不去,而今见了面却需要辨认。一句话,变化之大,大到让人难以想像,亲眼目睹,都不敢相信。
五十多个同学,进入了不惑之年,大多生活在这个闽南沿海小城,在不同的人生轨道上运行,有的当了大官,有的做了大生意,有的下岗失业,有的穷困潦倒,有的则因重婚罪正服缓刑……尽管处境不一,但有一点相似:这群步入中年的人,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,也就是我在《文学创作论》所说的“打出了生活的常规。”正是因为生活打出常规,精神上不同于常态的方面也自然流露出来。在筹备聚会的过程中,一个个人物故事纷纭地显现了。但何葆国的匠心似乎并不在故事,而是人物的心灵深处的非常态。家庭的压力、婚姻的危机、生存的困惑,使得他们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。而这个人恰恰更是他们的自我了,显得更为深刻。这种自我深化的过程,不仅仅得力于故事,还得力于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反差。那些令人印象最深的故事,似乎并不纯粹以情节的大起大落取胜,而是以人物内心的反差和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取胜。
像许多小说家一样,何葆国比较善于运用错综的爱情婚姻作为线索。在这短暂的聚会中,至少有三对以上的爱情故事,构成了主要的脉络。但是,各有千秋,毫无雷同之感。
聚会的组织者顾明泉,在多年的商海搏击中不无成就感,但是妻子与他感情隔膜,仅仅因孩子而没有离婚,孩子遭遇车祸死亡,和妻子离婚了。他从原公司辞职,自己投资,业绩骄人,但他比较内敛,过着低调的单身生活。同学聚会的地点就在他开办的度假村,由他承担一切费用。在筹办的过程中,他对申红蕾产生了好感,但由于他的胆怯,始终没有跨出那一步,使他饱受感情的折磨。
谭志南是同学聚会最坚定的支持者。他的性格外向,言语幽默,显然是为了和顾明泉拉开性格上的距离。因为筹办同学会,他和已经离婚的女同学苏丹红来往增多,产生了情感。面对着这样几乎是有点雷同危险的情节,何葆国轻松地把故事引向另一个方向。谭志南和苏丹红约会被人用手机拍下,他和老婆之间发生了争吵,他打了老婆一巴掌,矛盾升级,但是,这并没有促使他和苏丹红花好月圆,恰恰相反,却有了冲突。这个坚定支持同学聚会的人物,最后和他的情人一样双双没有参加同学会。这显示了何葆国构造故事的技巧得心应手。同样是迟到的爱情,也不让人物之间有任何的类似。
在处理申红蕾命运之时,何葆国表现得尤其老练。他让她为更多的情感线索纠缠。在爱情方面,他把申红蕾设计成善解人意的女子,又使她老公有了网恋,双方处于冷战中;她的心灵还有一条线索,那就是亲情,她父亲、婆婆都是多年的老病号,她时常要在病床前侍候他们,女儿不遵从她的意愿,对学习英语、钢琴没有兴趣,让她非常失望和生气,她感觉到身心疲惫。在这两条线索的交织之中,她的爱情就更有特点了,顾明泉对她的暧昧情感,似乎变成她的一个寄托,同时也让她更加失落。虽然一直热心筹措同学会,最后因为父亲病重住院,她都无法到会,而此时她和老公的情感也走到了最危险的边缘。
如果说,这个人物虽然比较有特点的话,但还不算最令人难忘的,最令人难忘的是当年的美女庞婉青。为美女设计悲剧的结局,已经是老套了。但何葆国对庞婉青的设计却不俗。婚姻的不幸,使她变得消沉、憔悴、无聊,在QQ上认识了一个网名“坏蛋”的网友,被他深深地迷恋。“坏蛋”向她骗钱。庞婉青一次次挪用单位小金库。后来单位领导事情败露,被有关部门双规,发现了庞婉青的问题。同学会那天,单位向公安局报案,庞婉青明知自己面临牢狱之灾,仍然参加同学会,前来抓她的警察也正是一直暗恋她的男同学廖强生……当年的美女面临这样一种结局,不但使庞婉青成为这部小说中最为特异的形象,而且也给这部人物众多的故事,在聚会的场景中集中到核心悬念中来,把分散的故事变成悬念性很强的情节。
在众多的爱情故事中,还有一个亮点:程卫东和汪洁丽是同学里唯一一对结为夫妻的同学,汪洁丽对程卫东管制非常苛刻,不准用手机,不准与女人说话,稍有不从,拳打脚踢。程卫东性格怯弱,从不敢还手。同学会那天,汪洁丽不准程卫东参加,程卫东终于发怒,将汪洁丽打晕在地,跑了出去,后来汪洁丽也来到了会上,在同学面前对程卫东关爱非常,俨然恩爱夫妻。而程卫东却大醉,在卫生间放声大哭。就情节的新颖和深邃来说,这可能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大亮点。特别值得称道的是,这一笔把强悍的妻管炎的软弱的一面揭示出来了。
小说中分散的爱情和婚姻故事色彩反差很强烈,在进入欢聚会场的时候,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、不同其他任何人的痛苦、欢乐和隐忧之中。正是这种各有特点的悲欢,构成了人物的精神世界的焦点。但是,这样的各不相同的故事,又各不相关,从结构上来说,是一个挑战。作为小说,何葆国追求的是比较写实的,而不是瓦解情节结构前卫的小说,他所面临的任务,是如何把纷纭的命运,统一在共同的焦点之中,又使之折射出精神万花筒的效果。
何葆国把这个任务留到了最后一章。美女因为挪用公款而被捕,即使如此也要享受短暂的欢乐,内心的隐忧和欢乐的现场显得反差强烈。而前来抓捕的人物,又是当年曾经暗恋过她的男士。这已经是显出了匠心独运。但如果光是看到这一点,可能还是比较表面的。何葆国的才气还表现在,对这个场面写得很从容,首先,他没有俗气地把逮捕的场景作为情节的结局,而是把必然性留到了场景以外。其次,他不动声色地安排了一个神经出了问题的父亲前来寻找自己儿子。而这个同学在大学时就失踪了。这一笔表面上不像几个恋爱情节那样有机,好像是一笔游离的插曲。也许连何葆国自己也只是凭着艺术的本能,涉笔成趣,但是,这里有着一种在我看来是很值得何葆国珍惜的成分。这里,潜藏着对于人生的某种无奈的感叹。这里有一点朦胧的、形而上的成分,而这些,恰恰是何葆国的小说比较忽略的东西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如果把这个人物写得更加抽象一点,更加神秘一点,可能更有震撼力。在何葆国的小说中,一切都太明朗,好像一切生活的真理,作家都了然于心。这使得小说明朗,但是,也限制了小说的深度。
(《同学》,何葆国著,青岛出版社2008年1月版, 29.00元)